首页 协会简介 社会动态 综合新闻 组织机构 海派藏家 鉴定专家 收藏论坛
宁夏收藏协会 | 海南省收藏家协
河北省民间收藏 | 湖北省收藏家协
中国收藏家协会 | 吉林省收藏家协
江西省收藏学研 | 江苏省收藏家协
甘肃省收藏协会 | 宁夏收藏家协会
我们为什么还惦记王世襄

如果要说二十世纪中国收藏的高峰,王世襄肯定算一个。至今,我们为什么还惦记着这位先贤?这是因为他从不把自己当收藏家,而说成玩家。一个“玩”字,让我们记住了这位大收藏家。

王世襄(1914年-2009年),号畅安,祖籍福建福州,生于北京,系中国著名的文物鉴赏家、收藏家、学者,尤其在明式家具、漆器、竹刻、鸽文化等领域有深厚研究,名扬四海。王出身于书香门弟,父亲王继曾官至北洋政府国务院秘书长,母亲金章是画家。家庭环境熏陶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同时更让他走上了修身养性的历练之路。他以玩入世,又以玩留名,被誉为“京城第一玩家”。



一个"玩"字,源远流长,《国语■楚语下》:“若夫白珩,先王之玩也。”这里的玩字已指供人玩赏的东西了。收藏品最早名称叫骨董,其意是精华的意思,董其昌就曾写过一篇《骨董十三说》的文章。后来,骨董谐音为古董,到了清乾隆年间,古董演变成“古玩”,一个“玩”字,点活了前人的遗存,也让收藏者其乐无穷。但是解放后,在极左思湖的冲击下,在全国行业命名的会议上,有人提出,古玩行业的"玩"字不好,有玩物丧志之嫌,竭力主张以“文物”代替“古玩”,于是,古玩市场成了文场市场,古玩商店也成了文物商店。令人扼腕的,提出这种极左建议的人,竟然也是一位鼎鼎有名的收藏家,我不知道他如此自贬的真正动机是什么?但从这件事上,让我们更看到王世襄的坦荡、脱俗与无畏,以玩自称,挺直了收藏家的脊梁骨。

玩是什么?玩是一种守护。王世襄的一生就是对传统文化守护的一生。1934年他考入北京大学国文系,后转入研究院攻读中国古典文学。1941年毕业后,在故宫博物院任职于文物整理与保护工作。抗战期间,曾碾转西南地区调查古建筑和文物。1945年参与战后文物追索,赴日本追回大量被掠夺的中国文物。1950年后,因政治运动受到冲击,但仍坚持学术研究。从王世襄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收藏家的一生都在守护,守护着自己的信念,守护着传统文化。这种守护奠定了王世襄作为一个玩家的初心。

我们海派收藏家也有这种毕生保护文化的初心,己故戏服收藏家包畹蓉便是其中一位代表。包畹蓉先生出身书香门第,父亲包句香是上世纪20年代沪上名中医和书画家,从小承受庭训。父亲希望能“子承父业”,岂料包畹蓉偏偏迷上京剧,父子几乎反目,幸好有母亲的偏护,十五岁那年,他拜在四大名旦荀慧生门下学艺。从此,他成为了一位京剧文化的守护者,从上海滩的“名票”到下海组团圆了“名伶梦”,文革中被迫到上海机床厂做一名起重工。文革结束后,1981年荀慧生派弟子在上海成立了“荀派艺术研究会”,包畹蓉担任会长。从此,他转向了抢救京剧服饰艺术,毅然走上了收藏之路。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也是中华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作为收藏家的包畹容的一生,就是守护国粹文化的一生。

玩什么?就是人生的一种心态。在时代的风浪中,王世襄的一生可以用跌宕起伏来形容,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故宫干得正欢的王世襄,却突然莫名其妙地遭受了一场政治运动的洗礼。1952年,国家各机关开展大规模的反贪污、反盗窃、反浪费的“三反”运动,由于王有抗战胜利后作为清损会平津区助理代表追回大量国宝的“特殊经历”,便自然成为故宫的重点审查对象,成了这场运动中要打击的“大老虎”。几十年后,王世襄痛苦地回忆道:“三反五反时我在故宫,被关押到东岳庙。逼供信,穷追猛打,疲劳轰炸……在东岳庙我被关押了四个月,然后又关到公安局看守所,上手铐脚镣。在那里我被关了十个月,得了肺病。他们把北京所有的古玩铺查遍了,没有找到我的问题,家里的东西全抄走,也查明没问题,后来才全部退还。我终于被放了,因为我确实清白无辜。”被释放回家的王世襄接到原单位一纸通知,他已经被开除公职,令他去劳动局登记,自谋出路,心中的梦想的破灭了,这种人生悲哀,是王世襄用一个玩字来修复的。

海派收界中,也有这样的例子。上海有位扇子收藏家叫黄国栋,他是一位命运多舛的人。这位喝着黄浦江水长大的他,在24岁那年接替父亲做了海上闻人杜月笙的总帐房,那可是一个不得了的职务。在父亲猝死留下的一批折扇前,黄国栋也继承了藏扇的嗜好。在其后任职杜公馆二十载中,藏扇成为他唯一的爱好,在他的藏扇中,最有特色是京昆名家的真迹,例如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四大名旦的作品,还有俞振飞、时慧宝、姜妙香,谭小培、张君秋、黄桂秋、马连良、金少山、周信芳、李万春等。由于黄国栋在杜公官的特殊经历,也就铸成了他数历磨难的人生。敌伪时期,他进过万航渡路特工“狼窟”76号,还被日本兵抓进四川北路的日军宪兵队,在审讯室,他遭受毒刑当场打断三根助骨。解放后,又因为杜公馆的事,他被判刑去了遥远的青海劳改农场,直到文革后平反回到了上海。1987年,黄国栋第一次举办个人藏扇画展,轰动沪上,人们想不到当年杜会馆人总账房不仅活着,而且还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收藏家。

玩,更是一种境界。上世纪八十年代后,王世襄先生的收藏成果陆续出版,例如《明式家具珍赏》、《髹饰录解读》、《锦灰堆》等,成为当代民间收藏领域的经典。2003年获“荷兰克劳斯亲王基金最高荣誉奖”,收藏让王世襄先生赢得了世界性的影响。作为收藏家,王世襄的最高成就的是中国明式家具研究。到了晚年,王世襄将毕生搜集的全部明式家具,化私为公,交由国家博物馆保管。他曾撰文详述此事的经过:“时上海博物馆新厦在修建中,机缘巧合,吾友庄贵仑先生正筹划捐献文物。开辟展馆之方式报效国家,并借以纪念先人志宸、志刚两先生昔年在沪创办民族工业之业绩。承蒙不弃,枉驾相商。喜其志愿,契合素旨;更感其为公解囊,不为私有。于襄则但祈可以所得易市巷一廛,重暮之年,堪以终老,此外实无他求。故不计所之值,欣然将七十九件全部割爱。1993年2月上海博物馆馆员来京,点收运沪。”一代玩家为他的收藏画上了一个完美句号。

像王世襄先生这样玩出境界的收藏家,我们海派收藏界也有,纸币收藏家吴筹中就县这样的玩家。吴筹中先生系上海市收藏协会创会时的顾问,生前曾为上海市线币学会副理事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曾主编了《中国历代货币大会》中有关纸币的卷本。这是一位名重史册的大收藏家,岁月的历练让他这位只读过初中的上海人成为新中国最著名的纸币大亨,一生中搜集了一万五千余枚纸币,最后他以超乎常人的境界,将其中最精彩、最珍贵的藏品捐赠给了上海博物馆,这些中国古代和近代珍品共计5216枚,其中有孙中山签名的一千元面值中华民国金币卷与天地会“钟灵堂伍两布币”,它们都被上海博物馆定为一级藏品。

一个玩字,让我们看到了收藏家的情怀,还有他的脊梁骨。这就是我们至今还惦记王世襄的原因。





作者:吴少华 2025/5/7
最新新闻
  • [2025/5/7]我们为什么还惦记王世襄
  • [2025/4/27]程十发的书法
  • [2025/4/10]思想入脑 榜样在心——上海市收藏协会党支...
  • [2025/4/9]明前清茶忆故人
  • 返回首页
    本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 后台管理
    上海市收藏协会  赞助支持单位:上海静安书画院
    备案号:沪ICP备17009275号-1   Email:7979sh@163.com
    联系电话:021-62157656-808 021-62583256
    技术支持:上海筑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