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参加上海市收藏协会虽然时间不长,但总感到协会象一所大学一样,各门学科都有。比如瓷器玉器、竹木牙雕等等。而且亦师亦友之间的藏友关系,对后学之辈的学习十分有益。我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收藏”两个字说起来简单,做起来还真难。特别是想做一名名符其实的收藏家,则更难了。
我童年时代就随着师傅学医而行遍天下,到了年轻时,由于所见所闻颇多,就开始喜欢上了传统文化。80年代初,我在一位收藏老师的指点下,开始迈入第一步,收藏到不少瓷杂件。但那时候,我的脑子还是懵懵懂懂的,直到在得到亦师亦友的收藏老师的肯定后,才有了鼓起勇气继续收藏下去的决心。有一年,我在治愈了一位华裔法国人的重病后,此人知道我喜欢收藏,竟把一把民国时期他父亲开茶馆时钟爱的紫砂壶送给了我。当时,我是既欢喜又恐慌。欢喜的是,如果这把壶确实是民国早期的话,那么我还真受之有愧。恐慌的是,我对着这把壶左看右看,就是判断不了他的真假,只知道壶内是一孔,落款为乾隆年制后来,我把壶拿给我的收藏老师看,听了收藏老师如此这般的讲解,这才懂得看壶的诸多窍门。
我之所以说协会是我收藏大学,是因为我的这位亦师亦友的收藏老师,其实也是在吴少华会长的谆谆教诲下,才得以提高眼力,掌握诸多鉴定方法的。如此这样的前学提携后学,后再再提携后学,岂非是这所大学中的师生之道,收藏文化的学习之道!
作者:陶鼎兴 2011/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