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协会简介 社会动态 综合新闻 组织机构 海派藏家 鉴定专家 收藏论坛
宁夏收藏协会 | 海南省收藏家协
河北省民间收藏 | 湖北省收藏家协
中国收藏家协会 | 吉林省收藏家协
江西省收藏学研 | 江苏省收藏家协
甘肃省收藏协会 | 宁夏收藏家协会
大众性是海派收藏的支点
 
 
    海派收藏文化,是中国民间收藏的一张亮丽的名片,其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塑造起自己的品牌效应,同时也是上海城市品格的重要组成元素,更是解读海派文化的一个窗口。
 
    在今天,我们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诠释海派收藏文化,笔者认为海派收藏文化所集聚的群体的属性,或者可以说创造与推进海派收藏文化发展的主体的属性,当是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相对于千百年历史的传统收藏,海派收藏文化的主体属性,就是它“大众性”,而传统收藏则为“贵族性”,平民百姓无缘涉足。何谓“大众性”?只要你想玩,收藏的大门永远敞开。改革开放后,当民间收藏的春风吹来时,只有在上海滩率先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正是海派收藏文化的“大众”属性所施也。最早涌现了一个灿若群星的藏家群体,例如陈宝定、王安坚、马定祥、朱大先、吴筹中、包畹蓉、蓝翔、杜宝君等;最早诞生了我国第一个省市级收藏组织——上海市收藏协会(前身为上海收藏欣赏联谊会);最早创建政府文物管理部门批准成立的民营博物馆——“四海茶具博物馆”,时间是1992年;最早创办现代室内古玩市场——城隍庙“华宝楼”,时间是1994年。当然还有诸多的“最早”,这一切都是海派收藏文化的“大众性”的必然产物。
 
    海派收藏文化的“大众性”表现为上海滩上的收藏家,在传承古玩的同时追捧现玩。以吴湖帆为例,他可称得上是海上藏界一巨,曾拥有许多国宝级的老古董。但一身傲气的吴湖帆好古则不薄今,他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收藏一批同时代人的丹青,例如樊少云、刘海粟、应野平、陆俨少、唐云、谢稚柳等,前后共收藏了24位画家的作品,于是他便起了“二十四斋堂”的斋号。吴氏玩出了名堂,也玩出了海派收藏家的风采。我们现在奉为海派民间收藏的鼻祖式前人钱化佛,其开启了烟标、火花的收藏大门,甚至请柬、戏单、讣告等,都在他的搜集范围。但许多人不了解,这位大众化收藏家的祖师爷,其原先的收藏对象是历代佛像,他曾有过一个没能实现的梦想,想创办一个“万佛楼”。由此可见,海派收藏文化的根基源于传统收藏也。
 
    海派收藏文化的“大众性”,还表现对外来收藏的接纳与包容。1843年的冬天,在西方列强的压力下,上海打开了对外开埠的大门。1845年以后,英、法、美三国次第在上海老城厢外建立了租界。从此,上海成为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商埠,改写了绵延千年的固守自闭的城市发展模式。清光绪年间,有一位为避战乱而旅居沪上的杭州人葛元煦,以其15年上海生活的经历,以一个国人当时前所未闻的内容,例如“照相”、“油画”、“拍卖”、“玻璃器皿”等,在其“油画”条目中这样叙述着:“粤人效西洋画法,以五彩油画同山水人物或半截小影。现长六、七寸,神采俨然,且可经久,惜少书卷气身。”正是在这种超然的包容性下,上海成为了“舶来品”邮票的登陆点与集邮发祥地。于是乎,中国最早的集邮组织“上海邮票会”于1912年揭开了我国民间收藏的新篇章。
 
    今天,一份名叫《大众收藏》的民间收藏刊物要面世了,承蒙编委的不弃,写下了上述文字。在衷心祝贺的同时,更希冀海派收藏文化的研究与弘扬,能更上一层楼。
 
  是为记
 
              书于辛卯春
 
        
 


作者:吴少华 来源:摘自《大众收藏》创刊词 2011/7/3
最新新闻
  • [2025/5/7]我们为什么还惦记王世襄
  • [2025/4/27]程十发的书法
  • [2025/4/10]思想入脑 榜样在心——上海市收藏协会党支...
  • [2025/4/9]明前清茶忆故人
  • 返回首页
    本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 后台管理
    上海市收藏协会  赞助支持单位:上海静安书画院
    备案号:沪ICP备17009275号-1   Email:7979sh@163.com
    联系电话:021-62157656-808 021-62583256
    技术支持:上海筑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