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早年收藏到一件清代仿汝窑三足水盂(见下图),高13.5厘米,口径21厘米,水盂的釉层厚润,表面能见多处使用痕迹,但整件器型中规中矩,无任何纹饰,唯一的纹饰便是水盂周身和底部沿口有数道阳线弦纹,给人的感觉是既简单又精致。不过,静心欣赏之下,笔者认为此水盂周身满刻的楷书阴文,却似乎为水盂增色不少,亦平添了此水盂的文化内涵,读来颇为感慨。其文曰:“谓托后世器,古玉非今材,又谓碗即盂,大小异等齐,说文及方言,初无一定哉,然而内府中,四五见其仕”,共计40字,落款为“乾隆庚戌御题”,并钤“不远”方章。底部又落有楷书描金“椒声馆古香书屋用”8字款。

根据此水盂的题词及落款内容来分析,此文房水盂应为“椒声馆古香书屋”主人所用,其之所以将书斋用的水盂仿汝窑之釉色和造型,而且毫不违避,这不仅在他题的字里行间能清楚地了解到、感受到,比如“谓托后世器,古玉非今材”,而且从某种词义上来看,这位“椒声馆古香书屋”主人似乎还带有对清皇朝统治下官场上不正之事的针砭,也即是“借题发挥”式的说词。用心可谓良苦!这或许正是清代生活在底层绝大多数文人墨客的心里写照。
文房水盂精其文。尽管这件水盂诚如“椒声馆古香书屋”主人所说系仿汝窑之作,但器中所题文字,却又道尽了自己的内心积愤,这在笔者收藏的诸多古陶瓷中是绝无仅有的。
作者:遂贤 2011/1/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