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久前,笔者从古玩地摊市场淘来一方民国时期的端砚,石质细腻,摸上去如婴儿肌肤般的光滑。砚呈长方形状,犹见包浆,素面无雕饰,唯一的纹饰只见砚堂中隐现一圈椭圆形青花。端砚长13.6厘米,宽9.1厘米,厚2厘米。乍看之下,此砚造型十分中规中矩,无论是砚池,还是砚堂,或是砚沿、砚底,均毫无特别之处。但笔者习惯于对每一件淘来的藏品的研究,故而在细细品味中,却让笔者发现了此砚在设计制作中的个中端倪。
首先,此砚的砚池底与砚池上沿有斜势,角度约为15度,并非垂直线:其次,砚堂的内边线也呈上斜之势,较之同类造型的端砚来得特别,如不仔细观察,根本不易察觉:再次,此砚虽为长方形造型,但上宽与下宽的尺寸却存15毫米的差距,也就是说,此方端砚实际上是呈上狭下宽之势,若按图中照相成形后去仿制,是很难知晓其中细微的变化的。估计艺匠这种独具匠心的设计,其好处是在磨墨时不使墨渍外溅。笔者以为,此方端砚虽说并无特别之处,但它毕竟还承载着一段历史。此话当否,还请诸君指教。
作者:姜奇 2010/11/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