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过不惑,是一名京剧爱好者,也是京剧大师周信芳先生的粉丝——“麒迷”,还是一名戏单(演出说明书)收藏者,出于对周信芳大师的痴迷,寻觅“麒单”,成了我整个收藏的重中之重。
“文革”刚结束不久,通过关系在友谊剧院欣赏过几部根据周先生作品拍摄的“内部”电影:《宋世杰》《周信芳舞台艺术》等,印象极其深刻,周先生从自身条件出发,豪放粗犷,独树一帜,开创了北方京城文化和海上商埠文化兼容之先河,海派气息十分浓郁。我由于年龄所限,未能一睹舞台上大师的风采,实为憾事。而作为一名戏单收藏者,如果在自己的藏品中缺少“麒单”,则为毕生之大憾。觅“麒单”,尤其是觅周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投身各项救亡活动时演出的“麒单”的愿望变得迫切和强烈。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好友来电说有一位长者是个京剧迷,家藏民国时期的京剧戏单数十份欲出让,但必须出售给一个是懂行的藏家,不懂京剧的免谈。出于对戏单的酷爱,也自认为对筋骨略知一二,我准备了下“功课”,斗胆地前往杨浦区的某处民宅,接待笔者的是“一个老汉一个青年”,简单寒暄后老人便直奔主题,张口便聊周信芳。嘿!撞在枪口上了,我凭借着对周先生的简单了解:从周先生7岁登台、12岁到上海、14岁到喜连成“回炉”、15岁“倒仓”、16岁收弟子、18岁结婚、24岁回四喜班北上、21岁返沪……一直同老人“对聊”到周先生做功白口似潘月樵,唱功如孙菊仙、表现思路取谭鑫培等等,完毕老人一点头,OK!技术谈判结束,商务谈判开始,这个不知是老人什么人的那个青年,生肖估计是属狮子的,开口便是八千元。乖乖!要知道那时是公元1991年哪,我在国企里当个部门经理一个月工资不算是高的才几百元。不行,还得跟老人协商,在说了老人许多溢美之词后再砍价,最终还是以笔者相当于十个月工资的代价完成了这笔面试加纸币的交易。
纵观这些戏单,其中不乏精品,“麒单”不但品相好,剧目也很了得:《明末遗恨》《文天祥》《萧何月下追韩信》《清风亭》《文素臣》等等。
就说《明末遗恨》这出麒派先生北方巡演回沪后首次上演该剧,因其内容宣传爱国思想,上海沦陷期间曾遭国民党政府禁演。周先生在1944年(民国33年)接办黄金大戏院并任主任即上演该剧,轰动沪上,故此“麒单”可谓弥足珍贵。
2007年初,上海京剧院在天蟾逸夫舞台举办了为期两个月的“民国时期京剧戏单”展览。我参展的二十余份老戏单中“麒单”受到了广大京剧爱好者及“麒迷”们的关注和好评。
(原载《新民晚报》2010年1月23日“夜光杯”,本文有删节)
作者:陈云伟 2010/2/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