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收藏?
收藏是一个搜(搜与收是有区别的,“搜”是主动的、缜密的、极具目的性的,而“收”则很随意)集和保存藏品的活动,是一个对藏品进行搜集、研究、挖掘、揣摩、感悟的过程。收藏的定义,目前在现有的《辞海》《辞源》以及各类书籍中,都很难找到一个确定的统一的说法。我们上海市收藏协会的会长吴少华曾经为“收藏”做过一个概括总结,我以为很确切。吴老师说:收藏是人类搜集与保存历史、文化、科技遗存实物的社会文化活动。
为什么说收藏是一个社会文化活动呢,这是因为藏品是一种载体。任何一件藏品,它的上面都或多或少的承载着历史的、文化的亦或是科技的信息。今天,我们收藏藏品,其实就是在收藏历史文化。
譬如说,某人收藏了一个拜匣。那么这个拜匣的材质、制式、做工、包浆及磨损的程度等等,就一定会反映出某个历史时期的信息。(拜匣也有叫拜盒的,但不是所有的拜盒都是拜匣。拜匣最初是用来盛放名帖的名片盒,是古人之间正式拜访时传递名帖用的。唐宋文人外出拜客时,拜匣中还装有笔墨,可当场手书。后来开始传递书信,接着开始用于赠送礼金,再接下来,朋友之间谁家有个红白喜事,凑份子的钱也放在拜匣里了。到了清朝时,春节的时候时兴送拜盒,即将贺年片放在拜盒里送给对方。另外,江南人家有一种圆圆的、高约十公分左右的、用竹子或是藤条编结的有盖子的圆盒,也叫拜盒。这种拜盒,是男女结亲前,专门用来盛放双方的生辰八字,以及盛放送给对方的衣料、饰品等礼物的,所以这种拜盒有时也叫礼盒)
(1)材质:若这拜匣是紫檀木的或是黄花梨的,一般说来就有可能是明晚期到清中期的(因为明中期以前,紫檀木与黄花梨用多是作为药用和香料用。而明晚期到清中期是紫檀木和黄花梨最受推崇的时期,清中期以后,这两种木材就很少见了。我们现在所说的明晚期,是指嘉万年间及其以后。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在位的45年,是内焦外困风风雨雨的45年,也是中国家具发展史上很重要的45年。嘉靖之后是明穆宗隆庆皇帝朱载垕在位的6年,而隆庆开关,使得南洋印度洋的优质硬木进入中国大陆,这就使得红木家具的出现成为可能。接下来是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在位48年。万历皇帝朱翊钧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在位的48年,也是中国家具发展史上的一个顶峰,流传至今的明代家具大多是这个时期的。明代史料《天水冰山录》上记载了嘉靖年间严嵩被抄家的家具清单,概无硬木。明代文人范濂lian的《云间据目抄》亦言少时未见细木家具,至隆庆万历后始从吴门(苏杭)购得。隆庆年间,海禁开放,南洋印度洋的优质木材进入中国,加上木刨的出现,于是,在上层社会文人雅士中,使用紫檀黄花梨等硬木家具成为时尚。),而如果是老红木的,那就一定是清中期以后的了(老红木当时是为替代紫檀木而出现的,所以好的老红木,它的花纹、色泽像极了紫檀木)。若是楠木的,一般说来就是明中期以前的官宦人家和有钱人家用的,当然也不完全排除其它时期的可能性(因为明中期及其以前,官宦人家和有钱人家用的的家具及牌匾等,多用各类杂木制作。而楠木虽为软木,但其不腐、不蛀、不变形的特性,自古以来的价值一直高于众多的硬木,被广泛推崇)。
以上这些信息,就是拜匣的材质给我们提供的。
(2)制式:制式有时也叫形制。它有的时候是一种规定。例如国家对钱币的形制就有明确的规定。我们现在见到的古钱币,大多是圆形当中有一个方孔的,有人戏称为孔方兄的,但王莽新政时的刀币就不是圆形的,因为当时的国家对钱币制造形制的规定不一样。再例如明政府早期有规定,民间民居建造的形制,最深不得超过三进。一直到了明正统十二年,明朝政府才解除了此限令。这就是我们现存的明代民居多为三进二明堂五开间的主要原因。有的时候制式又是一种时代感很强的习惯做法或是一种崇尚。例如收藏圈里有一句老话,叫做“粗大明”的。这就是说,明朝时人们崇尚的是线条的简单明了(所谓大道至简是也)。我们现在一说明代家具,大家就会联想到“明黄花梨木四出头官帽椅”“明黄花梨木圈椅”“明紫檀木直棂架格”等。这些都是王世襄先生喜爱的藏品,喜爱古家具的朋友都熟悉这些东西。那么,当我们说到清代家具时,大家的头脑中出现的可能就是,2004年底,北京瀚海拍卖行成交价为1100万元人民币的“清初黄花梨雕云龙纹四件柜” ,或者是2000年4月底,香港佳士得拍卖行成交价为70.5万元人民币的“清乾隆嵌百宝岁朝吉祥图挂屏两幅”。这几样东西,是明清家具较为典型的器物。从它们的外型上,我们可以看到明清时期家具的基本制式,也就是明清时期家具制造崇尚的习惯样式。
非常遗憾的是,科技与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在疯狂的消耗红木等名贵硬木的同时,几乎没有独具时代特征的红木家具出现,更谈不上我们今天红木家具的制式亦或形制了。
回到拜匣上来,如果我们见到的拜匣是那种线条简洁、做工细腻的东西,那么,它就可能是明代的。如果我们见到的拜匣是那种满工精雕、做工繁复的东西,那就可能是清代的。
(3)做工:做工最容易辨别。工精料好,一般是有身份地位的人用过的。工一般料一般,用的人也就一般。工精料不好或工一般料极好的,极少,但不能说没有。这就如同做衣服,你买了块好料子,几百块钱一米,你是不会拿到路边的缝纫摊上去做的。同理,如果你是花了百十元钱买来的一块西服料子,你也不会花上它七八百块钱拿到培罗蒙去做。但,为什么又说有呢?确实有。比如我们现在的工艺品市场上,就会看到这样的东西。很大料的海南黄花梨,很正宗的印度小叶紫檀,被雕刻得不伦不类。如果这样的东西,几百年后让我们的后人看见,我们是要挨骂的。
(4)包浆及磨损的程度:拜匣是日常使用的东西,所以很易磨损。一般说来,年代久的,磨损的久严重些,反之亦然。由于拜匣不易保存,因此年代久远的不太见得着。
我们上面说了这么多,都是在谈论一个拜匣传递给我们的信息。从这个拜匣上,我们可以了解到藏品形成的那个年代的历史与文化,我们还可以感受到藏品走到今天,这一路上的历史与文化的变迁。
2.收藏的乐趣
(1)感悟历史:收藏家们在对藏品进行一系列搜集、研究、挖掘、揣摩、感悟的过程中,可以体味到时间的震撼,体味到历史的美感,体味到民族的自豪感。当中国五千年的发展史、文化史展现在你眼前时,那种心情、那种感动、那种由内而外的力量是无法抵挡的。
(2)感悟智慧:在良莠不齐的古玩市场淘宝捡漏,是一件很容易让人上瘾的事。淘到宝贝时的那份得意,打了眼时的那份不甘,知识和智慧在收藏圈里,尤其显得重要。
(3)感悟成功:中国拥有几千年的历史,许多珍贵的藏品、传统工艺美术都在历史变迁的战火中流离失所甚至销声匿迹,偶有保存完好的也都散至全国各地乃至海外。收藏是以一种执着的心情,将一件件东西从各地收集起来置于自己手边,这是收藏者最大的成功,也是收藏家最大的动力。
(二)收藏本身就是投资
“收藏不是为了投资,收藏本身就是投资”这话听起来好像很矛盾。那么:
1. 什么是投资?
关于投资的概念,我在网上查了一下。百度上说:“投资是指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投资可分为实物投资和证券投资。前者是以货币投入企业,通过生产经营活动取得一定利润。后者是以货币购买企业发行的股票和公司债券,间接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
这里,概念中的“前者”与我们收藏家没关系。但是今天我们很多藏家的行为与这里的“后者”却产生了极为相像的效应。这也应该是盛世收藏的效应。所不同的是,我们收藏家以货币购买的不是企业发行的股票和債券,而是在经济效益上,与这些股票和债券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藏品。从这个角度上讲,收藏本身就是投资。
(1)收藏是经济投资更是智力投资,这不是收藏主观要求的,是客观产生的效应。
譬如收藏红木家具,你就要去了解中国家具发展的历史,甚至要了解中国建筑史和世界美学发展的历史,了解红木的各个树种的有关知识,了解木材市场和家具市场的行情,了解各个时期各个地方对于红木概念或者说范畴的不同界定(如广东的铁力木制品,就被当地人认可为红木制品。如蔡易安编著的《清代广式家具》中的“广东五常酸枝家私”,又几乎推翻了酸枝在清中期作为紫檀木的替代品出现的说法。香港出版的、清早期广东五常的酸枝木家具的图录、有欧式风格的、甚至有16世纪后期在欧洲流行的华丽炫耀的巴洛克风格)等等等等。掌握了这些知识,你自然就会有盈利了。当然,识古得财,迷古败财,则另当别论。
(2)是投资就有盈亏
有一种人,在收藏的时候,不求甚解、急于求成,总是希望自己一夜成为拥有众多藏品的大收藏家,结果自己变成了仓库保管员。他的投资,一定是血本无归。
有一种人,在收藏的时候,因为学识浅薄,经验不足,误入了一个又一个精心设计的造假的圈子,结果自己花了大价钱却变成了负收藏家。他的投资,一定是血本无归。
有一种人,在收藏的时候,只要是古代的东西“拉到篮里都是菜”,结果自己变成了古代垃圾收藏家。他的投资,一定是血本无归。
2. 什么是赚钱的收藏品投资?
一般说来就两句话:
第一句,藏品本身有一定的经济价值或社会价值,日后升值的潜力就大。第二句,藏品是精品,日后升值的潜力就大。
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注意事项,就是这些东西都必须是历朝历代的精品。古代的精品到今天,一定还是精品。外国的精品到中国,一定还是精品。这是因为人类是有共性的,而文化也是有传承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