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协会简介 社会动态 综合新闻 组织机构 海派藏家 鉴定专家 收藏论坛
宁夏收藏协会 | 海南省收藏家协
河北省民间收藏 | 湖北省收藏家协
中国收藏家协会 | 吉林省收藏家协
江西省收藏学研 | 江苏省收藏家协
甘肃省收藏协会 | 宁夏收藏家协会
上海民政博物馆征集文物详情

 

 

一、 民政历史


 

   民政工作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最原始、最古老的国家行政管理工作。许多民政业务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西周时期就有领土疆域划分、基层行政组织设置、调解民事纠纷、救灾救济等社会行政事务管理,古称“民事”。最近,在甘肃、山东分别发掘西汉时期“鸠首拐杖”,据专家考证,该拐杖是当时御赐之物,只有年满80岁高龄的人才有幸获得,足以说明当时类似于今天的养老政策。但“民政”一词的出现和民政概念的形成则是在唐宋时期。唐代有“安民立政”之说,北宋有“修治民政”之论,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巡警部改为民政部,这也是中国历史上首次设立民政部专管民政事务。清末民政部主管的事务主要有:地方行政、地方自治、行政区划、警务治安、户口管理、风尚习俗、灾荒政务、移民事务、土地管理、官办土木工程、医药卫生、宗教寺庙、丧葬事务及编审图志、管理文物等。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党统治时期,中央政府均设内务部主管全国内务行政,基本业务同于清末民政部,新增了地方选举和地方官吏任免等少量业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主管民政事务的机构为内务部,地方一般是省设民政厅,市、县设民政局。建国初期到1955年第三次全国民政会议,内务部主管的业务主要是:地方政权建设、行政区划、优抚安置、救灾救济、士地管理、户籍国籍管理、民工动员、婚姻登记管理、社团登记管理、移民安置、游民改造、妓女改造、禁烟禁毒、老区建设等。


二、上海民政主管的部分业务


(一)基层政权


      其内容包括民主建政、街道办事处建设、乡镇政权建设和基层自治组织建设。比如说,1949年10月起,上海市郊行政办事处(即以前的近郊接管委员会)在全市10个郊区普遍发动群众组织农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乡人民政府。还有1950年6月8日第一个建立居民委员会的普陀区梅芳里居民委员会的牌子,它标志上海市基层政权建设的开端。凡涉及区公所、废除保甲制度、选举、撤乡建镇、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居委会、村委会率先建立的标牌、使用的公章、下发的文件、印制4的选举证、张贴的宣传标语、宣传画……


(二)优待抚恤


      优待抚恤始于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实行的优抚待遇有:对士兵推行食田、赏田、免除赋税,伤亡者给予重医善葬,立功者则论功行赏;清宣统二年陆军部尚书奏请《恤荫恩赏章程》,对军人死亡、伤残抚恤及恩赏世职等作了详细规定;民国35年,上海市政府也颁布有关优待出征抗战军人家属条例。随着人民军队的建立,新的优待抚恤制度开始产生。如1931年11月,全国第一次工农代表和中央军事委员会制订《红军优待条例》、《红军抚恤条例》。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上海各界人士和广大群众开展的参军支前、救护伤员、募捐劳军、公祭死亡烈士等活动。凡涉及优待抚恤这些内容各个朝代的证书、照片、物品、书籍……


(三)退役军人安置


      在光绪三十年,清政府制定《退伍兵暂行办法章程》,规定士兵退伍每人发恩饷两个月,发给退伍凭照;对军官退休,按年龄、品级、功劳等条件,给以全禄、半禄等不同级待遇;民国20年国民政府颁布《陆军征兵条例施行细则》;民国35年国民政府因处理青年军复员事,临时成立“军事委员会上海市青年军复员委员会”;同年7月,国防部颁布《陆军官佐退役俸给与表》;红军时期,我军对残废退伍红军战士给予补助和安置的规定。凡涉及退役制度内容各个朝代的书籍、照片、入伍(退役安置)证书、文件、凭照、光荣之家……


(四)社会福利事业


      一是婴幼儿童福利事业。解放前夕,上海婴幼儿收容机构有:圣母院育婴堂、仁济育婴堂、仁善育婴堂、新普育堂四家。今天的民政博物馆馆址就是原新普育堂。1945年11月,上海市政府社会局在漕宝路一号桥难民难童收容所原址设立上海救济院儿童教养所。上海解放后,改名为上海市儿童生产教养所。

 

      1950年下半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委派中国救济总会上海市分会(简称上海救分会)对31个儿童教养机构 进行整顿和改造,办成中国慈幼院、龙华儿童保育院等单位。1951年6月,上海救分会着手处理接受外国津贴的16个儿童教养机构:灾童教养院、上海慈幼教养院、基督教抚育工儿院、基督教儿童教养院、伯特利第一孤儿院、伯特利第二孤儿院、爱育堂、上海儿童保育院、基督教布道会儿童乐园、上海怀柔院、若瑟教养院、善牧教养院、土山湾孤儿院、伯大尼孤儿院等。凡涉及以上内容的照片、标牌、物品……


      二是老年人福利事业。上海解放前,宗教慈善团体办的收养残老人员的机构共有5所。其中安老院于1953年12月29日由人民政府接管后改名为上海市残老院;上海残废院建于民国8年5月,收容对象是贫苦无依、不能自救的老弱病残人员。1953年,人民政府接管后与其他几个团体联办残老院,更名为上海市第四残老院。此外,还有上海残废养老院、上海慈善团养济院、苏北孤老院。上海于1958年开始兴办农村敬老院,集中收养“五保户”。1980年,闸北区开封街道首创上海市第一个孤老包护组。凡涉及以上内容的照片、标牌、物品……


      三是精神病人福利事业。清光绪三十三年,工部局设精神病医院。民国8年,国人创办上海大精神病治疗院。1953年6月,成立由市民政、公安、卫生等局负责人组成的专门小组,由民政局长任组长,为国内第一个专司领导和协调社区精神病防治专业机构。凡涉及以上内容的照片、标牌、物品……


(五)社会福利企业。

 

社会福利企业始于解放初期,当时民政部门为解决军烈属、城市贫民和社会闲散残疾人就业问题,组织这类人员为主体的从事简单加工劳动的生产自救小组。如1954年7月,江宁区第一纸袋生产自救小组成立,这是上海市第一个登记成立的贫民生产自救小组。还有的如1958年以盲人和聋哑人为主的分布在闸北、杨浦、卢湾、南市等区,主要从事搓草绳、编草包、磨石粉、糊纸盒等简单的加工劳动。凡涉及以上内容的照片、宣传画、标牌、实物、相关证明……


(六)救灾救济


      在清末年间,赈灾工作由知县统管。民国16年7月,上海定为直辖市,市政府设有公益局,负责救济、预防市民贫困、灾害以及监督私立慈善机关等事项。同年9月,公益局撤销,其主管救济事项先后由农工商局、社会局负责。民国20年,北方各省遭遇特大水灾,上海各界组成“上海筹各省水灾急赈会”。如民国26年八一三淞沪抗战期间,战区居民有的无亲家可归,有的露宿街头,上海的一些慈善救济团体、同乡会、教会等组织,在中国共产党和爱国人士的倡导推动下,纷纷成立难民收容所。还有1945年底,成立上海市冬令救济委员会(1948年改为上海市救济委员会),下属庇寒所、工赈所、施粥所。凡涉及上海救济救灾内容各个朝代的照片、宣传画、标牌、实物、文件、公章、票证……


(七)社会福利有奖募捐


      清光绪二十九年,上海曾代销过由湖广总督张之洞为救济灾民而发行的“湖北签捐票”。民国22年5月,国民政府的“航空公路建设奖券”在上海发行销售。另外,上海还发行过“白鸽票”、“上海游民慈善票”、“中华利济有奖券”“黄河奖券”以及由旅沪法人发起的“慈善奖券”等。民国38年1月,由上海救济委员会主办在沪发行“上海市救济奖券”。凡涉及各个时期的彩票都是我们需要的文物……


(八)残疾人事业


      民国26年,上海群学会聋哑学校聋人教师何玉麟及其学生共同发起成立中华聋哑协会,办公地点在顺昌路59号。抗战后,改为中华聋哑学校,并在虹口七浦路开办分校。民国31年,美籍华人费伍生等人在重庆发起成立中国盲民福利会,民国34年该会迁至上海虎丘路广学大楼办公。凡涉及以上内容的图片、资料、照片……


(九)收容改造


      主要包括收容遣送、游民改造、妓女改造。旧上海妓院种类繁多,名目复杂,有书寓、工三堂子、么二堂子、宁波堂子、广东堂子、野鸡堂子、外国堂子、东洋堂子、咸肉庄、咸水妹、新兴妓院、私立妓院等。民国9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在舆论压力下,颁布《娼妓领照章程》,宣布无照经营为非法。1949年8月16日,市公安局颁布《管理妓女、妓院暂行规则》,宣告废除妓院主与妓女之间的一切契约。1951年11月,中共上海市委发出《关于本市处置娼妓计划》,决定全面封闭妓院,集中收容娼妓,并对妓女进行改造。凡涉及这些内容的照片、资料、标牌……


(十)社会团体管理


      清初,上海出现诸如会馆、公所、善团、善堂一类的社会团体。如顺治年间建立的关山东公所;乾隆初建立的浙绍公所;乾隆十九年的徽宁会馆;乾隆二十二年的泉漳会馆,乾隆二十四年的潮州会馆。后来出现的四明公所、建汀会馆、浙宁会馆、揭普丰会馆、潮惠会馆、山西会馆、江西会馆等。慈善团体有乾隆十年建立的同善堂,道光二十二年建立的辅元堂等。以及后来成立的各种学会、教育会、体育会、研究会等。凡涉及各个历史时期社会团体性质的证书、誓言、会章、章程、公章、宣传画、书籍、会报……


(十一)婚姻管理


      晚清时期,上海民间盛行“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的封建包办婚姻。有媒证、行婚礼,即可成为夫妻,不必向政府登记。民国初期,爱新思想影响,上海一些进步青年学生反对父母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不坐花轿,改坐马车,接着又改为坐汽车,举办“文明结婚”。上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提倡“新生活运动”。民国24年4月3日,在江湾新市政府大礼堂举行首届“集团结婚”,并以社会团名义在各大报纸公布集团结婚施行办法。凡涉及婚姻仪式的各类证书、证明、公章、照片、信物……


(十二)殡葬管理


      上海开埠前,没有专设的殡葬管理机构。自清道光二十四年,上海出现第一家公墓——山东路公墓;清光绪二十二年,开办第一家火葬场——静安寺火葬场;民国14年,创始第一家殡仪馆——万国殡仪馆。凡涉及以上内容的墓志铭、图片、资料也是我们征集的范围。


      还有行政区划、烈士褒扬、慈善事业、社区服务、老年人工作等。以上是征集民政文物内容的大致方向,具体征集内容,将刊登在《收藏家》报上,还请在座的收藏家给我们提供有关民政文物或文物的线索。谢谢!

 

 

 

 

 



2009/7/14
最新新闻
  • [2024/5/8 16:18:25]给收藏人:几句透底话
  • [2024/5/8 16:10:03]吴少华会长作鲁迅收藏专题讲座
  • [2024/1/17]宣家鑫出席“龙腾瑞气 墨耀云间”松江区书...
  • [2024/1/14]宣家鑫应邀参与“百花迎春一中国文学艺术界...
  • 返回首页
    本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 后台管理
    上海市收藏协会  赞助支持单位:上海静安书画院
    备案号:沪ICP备17009275号-1   Email:7979sh@163.com
    联系电话:021-62157656-808 021-62583256
    技术支持:上海筑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