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协会简介 社会动态 综合新闻 组织机构 海派藏家 鉴定专家 收藏论坛
宁夏收藏协会 | 海南省收藏家协
河北省民间收藏 | 湖北省收藏家协
中国收藏家协会 | 吉林省收藏家协
江西省收藏学研 | 江苏省收藏家协
甘肃省收藏协会 | 宁夏收藏家协会
《文物保护法》修订——让民间收藏迎来新机遇

编者按:2024年11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将自2025年3月1日起施行。

为此,《上海收藏家》记者专访上海市收藏协会创始人、长三角收藏协会联盟前任主席吴少华,旨在探讨新法如何为民间收藏赋予法治保障,推动社会力量深度参与文化遗产保护。

吴会长在对话中,让我们以全新的视野回顾了民间收藏蓬勃发展的过去及现状,与我们共同期待民间收藏新时代。

当法律条文与收藏故事交织,社会力量成为了文物的保护者。当普通人成为文明守护者,文化自信便有了最坚实的底座。



一、文物保护法与民间收藏


文物保护法与民间收藏

第二条 文物受国家保护。本法所称文物,是指人类创造的或者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下列物质遗存:……

第六十六条 国家鼓励公民、组织合法收藏,加强对民间收藏活动的指导、管理和服务。

1.《上海收藏家》记者(下简称“问”):长三角收藏协会联盟和上海市收藏协会,对本次修订关注度如何?主要关注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吴少华答(下简称“答”):文物保护法是我国文博事业的母法与大法,而国家文物事业中的一个很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民间收藏。从文物保护法修订工作启动开始,长三角收藏协会联盟和上海市收藏协会,始终非常关注修订进程。

回首望去,我国的文物保护法诞生于1982年,与1982年新宪法同年颁布。时隔20年后,于2002年第一次修订。文物保护法与民间收藏什么关系?上一波民间收藏的高峰与艺术品投资的热潮,正是从2003年启步的。这波热潮一共持续了10年时间,孕育出一个标识性的词汇——“亿元时代”。

2010年6月3日,北宋王庭坚的书法长卷《砥柱铭》,在保利5周年春拍上,落槌价3.9亿元。第二年,当代的齐白石《松柏高立图》在嘉德拍卖会上以4.255亿元成交,创下当代艺术品的顶峰记录。在这两个记录的推动下,我国的艺术品市场规模与成交额,超过了英国、德国与美国,荣登世界艺术品市场榜首。

相信本次文物保护法的修订,在使民间收藏不断走上规范化道路的同时,必将推动民间收藏的蓬勃发展。

对于本次《文物保护法》的修订,大家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关注新法是否能对民间收藏提供更多法律保障;二是关注新法对民间收藏者社会地位的定位和认可;三是关注在文物流通方面是否有新的规定。

本次文物保护法的修订,进一步提升了文物工作的法治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事关我们每一位收藏者,希望大家都能认真学习,迎接民间收藏的新机遇。

2.问:本次《文物保护法》的修订,有哪些与民间收藏相关的亮点?

答:亮点一是在总则的第一条新增了“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表述,正式将文物的保护与民族复兴和文化自信挂钩。

亮点二是新增了第五章第六十六条,规定国家鼓励公民、组织合法收藏,加强对民间收藏活动的指导、管理和服务。这一条款明确了国家对民间收藏支持与规范并重的立场,意味着政府部门将在法律与政策层面,给予民间收藏更多的引导,支持合法、合理的藏品交流活动,这将为收藏市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问:本次明确了文物的基本概念,您认为文物与民间收藏品是怎样的关系?

答:文物一词是我国特有的词汇,是指人类创造的或者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具有历史、艺术及科学价值的物质文化遗存的总称。

现代文物一词概念没出来前,在古代将历史文化遗存称为古器、古物、骨董、古董、古玩等。真正让“文物”固化下来的,是上世纪四十年代,我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内,于1947年1月5日在山东民主政府成立了第一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胶东文物管理委员会。1948年4月,东北解放区在哈尔滨成立东北文物管理委员会。同年9月10日,山东省人民政府成立山东古代文物管理委员会。这时的“文物”囊括了所有的古代文化遗存。

如今,有越来越多的文物,从收藏品中产生。文物与民间收藏品的关系,就像面粉与小麦。小麦经过复杂的加工程序,除去麦秆、麦叶和麦穗,最终被制作成面粉。很多的民间收藏品,原本并不是文物,但经过了时间的洗涤,一部分收藏品最终成为了文物。

古人有句俗话:百年无废纸,千年纸变金。时间的积累是形成文物的重要条件。比如在宋元时期,人们把夏商周三代的物质遗存定义为古物;到了明朝,这个时间跨度则从夏商周延续至宋代;在清朝,明代以前的物质遗存都被称为文物。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当代物品,最终也会成为文物。比如,北京奥运会上采取奥运圣火的第一支火炬,和最后点燃圣坛的火炬,就已经成为文物。

我们民间收藏的许多物品,同样具有历史价值,有的甚至是文物。沪上叶文汉先生收藏的老校徽,便是其中一例。他曾收藏有一枚 1924年的同济大学的校徽,依稀可辨“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的字迹。而同为1924年的一枚编号“105”的北京大学校徽,其字出于鲁迅之手。还有一枚解放前“广场路小学”的校徽,红底黄字,却是用粗帆布制成的,由此折射出当时物质匮乏的社会生活。每枚校徽都是一个历史的载体,它凸显了收藏的价值,其背后都是文物价值。


二、“让文物活起来”

“让文物活起来”

第十条 国家发展文物保护事业,贯彻落实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

4.问:民间收藏者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让文物活起来”?

答:收藏品不能束之高阁,让“独乐乐”变成“众乐乐”,就是“让文物活起来”的一种方式。

海派收藏很早就探索出了一种“让文物活起来”的模式——创办家庭博物馆。1983年4月,时年 52岁的钟表收藏家王安坚,利用自己的居室创办了“王家钟表博物馆”。作为中国最早的民间家庭博物馆,引领了沪上竟相创办家庭博物馆的一大热潮。

1993年,当时的上海市旅游事业管理局曾为本市的民间收藏馆推出“都市觅史”旅游项目,主要面向境外旅游人士,并印制了精美的“上海民间收藏分布示意图”,共推介18家民间收藏馆:1.上海民间收藏陈列馆(三山会馆);2.包畹蓉戏服收藏;3.陈宝财蝴蝶博物馆;4.陈宝定算具陈列室;5.陈玉堂古盂藏室;6.杜宝君雨花;7.方炳海家庭古匣收藏馆;8.黄国栋扇子收藏;9.胡仁甫根艺馆;10.彭天皿天然造型艺术馆;11.徐滨杰船模博物馆;12.黄跟宝微型乐器博物馆;13.王贤宝九龙扇藏馆;14.卫治安玛瑙奇石博物馆;15.许四海茶艺馆;16.余榴樑钱币收藏;17.郑根海海洋珍奇贝螺收藏;18.赵金志金钥匙博物馆。让文物从私人空间走进公众视野,不仅为民间收藏者提供了展示平台,也为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开辟了新的路径。


5.问:要“让文物活起来”,民间收藏者可以发挥哪些独特的作用?

答:收藏品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传承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我们积极倡导让收藏走进千家万户,使更多人能够领略到收藏的魅力。民间收藏者们也应坚守大众收藏阵地,以实际行动推动收藏文化的普及与发展。从我做起,通过收藏,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从而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文化价值挖掘”

“文化价值挖掘”

第十五条 国家支持和规范文物价值挖掘阐释,促进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研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6.问:本次修订强调“文物文化价值挖掘阐释”,是否会促使民间收藏者更加注重文物背后的文化内涵?

答:本次文物保护法的修订,将对文物文化价值的重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必将促进民间收藏者,更加关注收藏品背后的文化内涵。

每一件收藏品都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在挖掘文物背后的文化价值方面,海派收藏向来有很好的传统。

比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著名的算盘收藏家陈宝定,他不仅将算盘视为传统的计算工具,更将其视为承载中国传统文化与智慧的瑰宝。通过毕生对算具的收藏与研究,进一步证明“算盘是中国人发明的”。由于日本人对珠算的崇拜,当年他创建的算具陈列室,成为了日本游客来上海旅游的热门打卡地。陈宝定先生的收藏事业,不仅守护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更架起了中日文化交流的桥梁,让世界见证中国文化的魅力与影响力。

7.问:您认为民间收藏组织应如何帮助收藏者更好地理解文物的文化价值和文化意义?

答:民间收藏组织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文物的文化价值和文化意义,上海市收藏协会于2024年首创的“收藏读书节”就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创新实践。

“收藏读书节”通过读书分享、新书首发、主题展览等形式,将收藏与阅读结合,为公众提供了深入了解文物的平台。例如,活动期间举办《笔缘》《原野收藏拾穗》《汲古斋传奇》等新书首发,分享收藏背后的故事;设立11个收藏读书分享基地,通过展览导览、藏品鉴赏、传统技艺体验等形式,让文物文化深入人心。活动吸引了大量参与者,线上、线下互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这种读书赋能的模式,不仅提升了收藏者的文化素养,还推动了公众对文物文化的认知和保护意识,为文物保护注入了新的活力。


8.问:在文物文化价值挖掘过程中,民间收藏者可能需要哪些资源支持?

答:民间收藏者最需要的是法律的支持与保障。只有充分的法律保障,才能提升民间收藏者的社会地位。在可能的前提下,希望在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方面,民间收藏者能赢得一定的发言权。

同时,我们渴望能有更多规范化市场交易平台,也希望政府主导下的社会文物鉴定与评级服务,能逐步向社会开放。由于民间收藏者普遍缺乏文物鉴定的专业知识,若政府能为收藏品的合法交易提供更多便利,则能推动收藏品的流通更加活跃,更好发挥它的文化价值。


四、“社会力量参与”

“社会力量参与”

第十九条 国家健全社会参与机制,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鼓励引导社会力量投入文化遗产保护。

9.问:第十九条提到“健全社会参与机制”,您认为这对民间收藏领域来说带来了哪些新的机遇?民间收藏者如何更好地参与文化遗产保护?

答:这是本次新增的条款,强调了社会力量的作用。这条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健全社会参与机制,第二是调动保护的积极性,第三是投入文化遗产保护。三个层次不断递进,说明了政府已经认识了民间收藏力量的重要作用。

首先,民间收藏参与文物保护的行动,获得了坚实的法律保障;其次,民间收藏与国家文博事业的发展正式接轨;最后,法律的规定也为未来民间收藏事业,指明了清晰的发展方向。

民间收藏者在参与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要牢固树立“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的理念,发挥自身独特的优势和特色,在文物保护事业中积极作为,展现担当。

筷子收藏家蓝翔先生的事迹,就是民间收藏家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最好的例子。蓝翔先生是一位专注于筷子收藏与研究的民间收藏家,他耗费大量精力和资金,收集了2000多双筷。他曾多次受邀参加“国际箸文化研讨会”,凭借其丰富的实物资料和扎实的研究成果,有力地反驳了日本学者关于筷子起源的错误观点,证明筷子是中国的发明。他的研究和收藏成果还被编纂成多部著作,部分著作还被翻译成日文和法文,进一步扩大了筷子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10.问: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民间收藏者可能会遇到哪些挑战?收藏组织应如何帮助他们克服这些困难?

答:首先,社会观念上的挑战尤为突出。目前社会上依然存在民间收藏“不入流”的刻板印象,这种偏见严重影响了民间收藏者的社会认可度。

其次,学术上的挑战也不容忽视。我们在客观上不得不承认,当前的民间收藏往往偏重藏品本身,忽视了研究的深度,缺乏理论基础和学术支撑,导致收藏品的价值难以实现质的飞跃。

最后,生存环境上的挑战也较为严峻。传统收藏多以“藏”为主,功能较为单一。实际上,收藏还具有展示、教育等很多重要功能,目前这些功能尚难以充分发挥。因此,我们迫切希望社会各界能对民间收藏事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作为民间收藏组织,可以从以下方面为收藏家提供帮助:一是提升收藏者的法律意识,增强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社会责任感;二是为收藏者搭建更广阔的展示与交流平台;三是帮助收藏者提升理论研究层次与水平;四是为收藏者争取更多发言权;五是积极为收藏者解决实际问题。

11.问:您能否分享一些民间收藏者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案例?

答:1987年,“南京博物院珍品展”在香港举行,有三件清代皇宫宝钟引起了中外参观者的惊叹。这三座富丽堂皇、精美绝伦的钟叫“鸟笼钟”“仙鹤跳舞钟”“卷帘打铃钟”。这三件国宝原秘藏故宫。抗战时期国宝几经迁移、历经磨难。该叫的不叫,该跳的不跳,只得封存仓库,打入冷宫。于是南京博物院院长亲自来上海,特邀古钟收藏家王安坚前去修理。他的修复技艺不仅让这些珍贵的文物重新焕发了生机,也为南京博物院的文物修复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现代国际收藏界有定评的20世纪中国六大收藏家是庞莱臣、吴湖帆、张大千、张葱玉、张伯驹、王季迁,其中张伯驹是京派收藏家,其余五人均是海派收藏家。

其中,张葱玉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书画鉴定专家,被誉为“中国书画鉴定第一人”。他出生于浙江南浔的富商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新中国成立后,张葱玉投身国家文物事业,成为文物鉴定领域的核心人物。1962年,国家文物局组织全国范围内的书画鉴定普查,张葱玉被任命为鉴定小组组长,与谢稚柳、刘九庵等专家一起,前往多地博物馆和文博机构进行鉴定。在一年多时间里,鉴定小组共鉴定书画近10万件,发现并抢救了大量湮没已久的书画珍品,为国家文物事业立下汗马功劳。

五、“捐赠与捐献文物”

捐赠与捐献文物”

第二十二条 有下列事迹之一的单位或者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三)将收藏的重要文物捐献给国家或者向文物保护事业捐赠的;(九)组织、参与文物保护志愿服务,做出显著成绩的;

第六十九条 国家鼓励文物收藏单位以外的公民、组织将其收藏的文物捐赠给文物收藏单位或者出借给文物收藏单位展览和研究。

12.问:修订后的文物保护法鼓励公民和组织捐赠、出借文物,您认为这将如何激发民间收藏者的捐赠与出借意愿?

答:我认为,向公共文博机构捐赠文物,是民间收藏者最终也是最好的归宿。

我们手中的收藏品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属于社会,而非个人。收藏者只是这些物品在特定时期的保管者,而非永久拥有者。公共博物馆无疑是这些收藏品的理想归宿,当然,还有档案馆、图书馆、艺术馆、纪念馆等。在这里,文物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研究,同时也能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

改革开放后,在上海涌现出一批收藏家,逐渐年事已高,他们都面临着收藏品的传承问题,也有着很好的捐赠传统。例如,已故票证收藏家邵根财,他从2003年至2013年间,236次向中央档案馆、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等221个单位,无偿捐赠了类票证、档案、文献资料 5446件。

去年,上海市收藏协会也组织会员向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捐赠了一批红色史料,张坚会长带头捐赠,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此类活动不仅为收藏者提供了捐赠渠道,还让更多人意识到捐赠的重要意义,从而积极参与到文物保护事业中。

13.问:民间收藏者捐赠文物的意义何在?

答:民间收藏有拾遗补缺的作用。民间收藏往往具有独特性和趣味性,专题切入点较小,能够填补文博系统在某些领域的空白。例如,被称为“钞票大王”的收藏家吴筹中,一生中搜集到一万五千余枚纸币。最后,他以超乎常人的境界,将最精彩、最珍贵的藏品捐赠给了上海博物馆。其中一千元面值的“中华民国金币券”与天地会的“钟灵堂伍两布币”,都被上海博物馆定为一级藏品。这些藏品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能为国家文化建设增添独特视角。

民间收藏涉及的领域极为广泛,尤其是在革命文物的收藏方面。由于1949年以前的革命活动,多处于白色恐怖与战争年代,许多有价值的文物散落在民间。去年12月,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收藏家协会,开展民间革命文物收藏现状调研课题项目。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广泛开展调研活动,为推动我国革命文物保护作出积极贡献。

民间收藏者手中还拥有大量回流文物,这些文物的鉴定问题一直是困扰着大家。例如,此前北师大曾接受校友捐赠的6000件陶瓷器,欲成立古陶瓷博物馆。后来,媒体曝光这些藏品存在真伪问题,导致学校陷入尴尬境地。民间文物的鉴定难题,影响着文物的收藏与捐赠,使许多博物馆在接收捐赠时变得谨慎,甚至闭门自守。

14.问:民间收藏者能为文物保护提供哪些志愿服务?

答:文物保护需要树立“大文物”视野。今年,中国的春节成功申遗,这一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与春节相关的诸多具体物质载体,也逐渐成为收藏品乃至文物。这就提示我们,应以更宏大的视野传承历史与文化。

同样,志愿服务的范围也十分广泛,并不局限于在博物馆等场所开展活动。收藏家可以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积极参与文化保护宣传工作,让文物保护与文化传承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保护文物,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上海收藏家》记者 孙曼如)



2025/3/2
最新新闻
  • [2025/4/27]程十发的书法
  • [2025/4/10]思想入脑 榜样在心——上海市收藏协会党支...
  • [2025/4/9]明前清茶忆故人
  • [2025/4/3]第二十届晋陕豫苏艺术品博览交流大会暨山西...
  • 返回首页
    本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 后台管理
    上海市收藏协会  赞助支持单位:上海静安书画院
    备案号:沪ICP备17009275号-1   Email:7979sh@163.com
    联系电话:021-62157656-808 021-62583256
    技术支持:上海筑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