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票是新中国三大票证之一(粮、布、购货券)。
新中国成立,因自然灾害、政治运动不断,致使棉花产量徘徊在4000万担水平,而人口增长了二亿,人民消费需求增长,棉花生产滞后,导致供求矛盾突出。1954年9月9日中央通过,《关于实行棉布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9月份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棉布凭布票,限量供应。比1955年11月发行全国粮票早一年零两个月。布票自1954年发行到1984年停止使用,经历了三十年的风雨苍桑。根据有关上海市文件看不同年份布票发放标准,来看经济的变化。1954年9月——1955年8月市区居民发给大人45尺,小人32尺,1957年9月——1958年2月市区居民发给大人17尺,小人11尺,1960年由于严重自然灾害全国棉花大减产,棉布生产大幅下降,因此1961年3月——8月市区每人猛减至只发2尺6寸布票,只能做一条短裤。一家四口人的布票无法缝制一套成人衣服,用布票只能买到蓝色或灰色粗布,许多人只能缝缝补补,衣服打补丁不稀奇,连床单都打满十七八只布丁。“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家喻户晓口号,就是当年提出来的。(凭布票包括内衣、毛巾、袜子、布鞋等)1965年国家渡过经济困难期,工农业生产得到发展,市场供应好转,市区每人发放20尺布票,随着我国石油工业发展,合成化学纤维投产,根本改变了因棉花短缺供造成的供求矛盾,1969年——1983年每人发放16尺5寸布票也不觉得少。80年代初由于合成纤维,毛腈混纺织品产量大幅度增长,商业库存猛升,造成棉布积压。于是1983年11月23日商业部在报上宣布从12月1日起棉布不再收布票,敞开供应。原本这是好事情,当天许多人拿了大把布票到布店、百货商店,里三层、外三层排长队抢购买被单,有人说“我几年辛苦省下布票,一下子作废了,岂不可惜”后来经过电台、电视台发公告,商店贴出布告才相信。这是票证给人们带来心理紧张,搅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也给市场带来畸形消费。
1984年各地布票巳印好,尚未投入使用就完成了历史使命。如今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得到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不再为穿衣发愁了。布票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为稳定社会,调剂市场、保障人民生活作出了巨大贡献。

作者:胡申南 2012/12/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