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据明人传说,有兄弟二人烧窑,兄所烧之窑名为哥窑,弟所烧之窑名为弟窑。传世哥窑瓷器很多,主要收藏在台湾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中。据对传世品观察,其釉色有米黄、粉青、灰绿等多种颜色,釉质极厚,有的地方厚到与胎的厚度相等的程度。釉的收缩率大于胎的收缩率,好像胖人穿瘦衣服,故釉面开有大小各异的纹片。胎体多为紫黑色、铁黑色、黄棕色,含铁质较多,在烧成时,可溶性盐类金属凝聚于口和足部,露出黑色,形成“紫口铁足’的特征。造型多为瓶,盘、碗、炉等仿古式样。哥窑窑址至今未发现,学术界对其有三种主要说法。第一种认为龙泉窑就是哥窑。第二种认为哥窑产地在江西吉州窑。第三种认为宋代就没有哥窑,元代以后才出现哥窑。究竟谁是谁非,还有待考古工作的进一步发现。
钧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窑址位于今河南省禹县城北门的钧台和八卦洞附近。因钧台得名钧窑,也称钧台窑。钧台也叫夏台,据《左传·昭公四年》载:“夏启有钧台之享”。可知祭禹王的钧台在夏代时已建成,其遗址今尚存。钧窑瓷器以瑰丽异常的钧釉名闻天下。钧釉源于唐代花釉,在青釉上施以铜红釉料,于1300℃的高温中强还原焰烧成。因铜红釉料中还混杂其他金属氧化物,故钧釉呈色变化万千,红、蓝、灰、紫、月白等色交相辉映,瑰丽绚烂,尤以红色名贵。大规模烧造铜号最大,十号最小。钧瓷的烧造受到宫廷严格控制,考古发掘资料也证明了这点,所有烧坏的瓷器都砸碎以后就地深埋,显然是防止产品、技术外传,流散民间,宋室南迁后,钧窑烧造一度中断,但钧釉烧造技术并未失传,到元代蓬勃发展,在全国南北形成一个庞大的钧窑系,连浙江、广西、广东,江苏等地都受其影响。
龙泉窑,窑址位于今浙江省龙泉县,因龙泉县而得名。
龙泉窑瓷器创烧于北宋早期,继承越窑、瓯窑和婺州窑的传统,综合三家之长,烧造釉色纯正的青瓷,造型为碗、盘、瓶、壶、炉、碟、罐等。到南宋时达到极盛,以釉色凝重,呈色稳定的梅子青釉和粉青釉称雄一时。南宋时应宫廷和官家需要,也烧造仿官窑瓷器。梅子青釉有同汝窑釉色类似的美感,釉质浑厚如玉,色如翡翠,有如蓝空映衬下的淡绿湖水。这种釉色烧造工艺极为复杂,要分数次挂釉,多次烧成,同时要有白胎映衬。这种上乘之品传世不多,仅南宋时烧造。龙泉窑到清康熙初年全部废止。龙泉窑的兴起虽然比其他宋代民窑晚,但产品销售地区和影响却居群窑之首。全国从内蒙到云南,甘肃到沿海各地,几乎都出土过龙泉窑瓷器。
耀州窑,窑址位于陕西铜川市,铜川宋代隶属耀州,故名。
耀州窑遗址发现四处,黄堡镇、上店、立地坡和陈炉。黄堡镇位于耀县以北13公里处,其窑址规模最大,南北长约5公里,东西宽约4公里。据考古资料证明,耀州窑始烧于唐代,以白釉、黑釉、青釉及素胎画黑彩瓷为主,也烧唐三彩陶器。宋代改烧青瓷为主,以刻花、印花、划花装饰青瓷。北宋中期烧造皇宫贡瓷。宋代耀州窑产品,其造型、纹饰多同于定窑,唯釉色有别,刻花技法娴熟,略胜定窑一畴。元以后耀州窑渐衰,明嘉靖时停烧。
磁州窑,宋代北方最大的民窑,窑址位于今河北省邯郸市的观台镇和彭城镇,因邯郸宋时地属磁州,故名。
磁州窑隋唐时烧青瓷和白瓷,质量较粗糙。宋代烧白瓷为主,兼烧黑釉、黄釉、绿釉、三彩等品种。其装饰技法有白地黑花、剔花、划花、刻花、点彩、珍珠地等十余种之多。所绘图案多为花草、鸟兽及反映民俗生活的各种人物和书法、诗词等,多绘于造型清瘦、挺拔的碗、盘、枕、瓶等日用器皿上。其画法流畅,一气呵成,体现出民间艺术自由、轻松、活泼之势。是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磁卅窑历经宋、金、元、明、清至今沿烧不断,也是中国陶瓷史上沿烧时间最长的窑场之一。此外,属于磁州窑系统的几个民窑,虽艺术风格接近,但又有各自的特点,如河南省修武县的当阳峪窑,以剔花、划花见长,利用化妆土形成多层次的色彩对比,技法娴熟,纹饰活泼,别树一帜。山西省的介休窑以黑釉剔花构成山西的粗犷风格。河南省禹县扒村窑以比磁州窑更加粗放、简练的白地黑花为世所称道。
吉州窑,窑址位于今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也称永和窑。
北宋时吉州窑以烧青白瓷为主,南宋时烧白釉黑花和黑釉瓷器,因装饰丰富多彩,独具一格,遂名闻天下。元代继续生产,明初停烧。吉州窑综磁州窑和建窑的装饰之长而发扬光大。其彩绘产品既有源于磁州窑的白地黑花,又创独具风格的黑地白花。纹饰题材广泛,画法娴熟,既有磁州窑的刚健之风,又别具柔美之姿。其黑釉产品既有建窑的油滴、兔毫、玳瑁等品种,更创木叶纹和剪纸贴印花的装饰技法,体现出自由活泼的乡土气息,别具神韵。
2011/8/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