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协会简介 社会动态 综合新闻 组织机构 海派藏家 鉴定专家 收藏论坛
宁夏收藏协会 | 海南省收藏家协
河北省民间收藏 | 湖北省收藏家协
中国收藏家协会 | 吉林省收藏家协
江西省收藏学研 | 江苏省收藏家协
甘肃省收藏协会 | 宁夏收藏家协会
分类玉器下

 

玉礼器概述

 

古人云:“国之大事,在祀及戎。” 在中国古代,祭祀是各部落族群之中最大的庆典活动。祭祀时一切用品都应是当时人们所能找到的最好材料来制作的。因此,最早古人使用于制作礼器的材料大部份就是玉。我们今天可以在大部分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里看到各种各样的玉礼器,这其中包括图腾和象征权利的符节器。最为著名的例子就是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一大批玉宗及各种柱型器了。此外红山文化出土的玉龙、玉熊也应是当时部落族权的图腾。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的进化,到了商周时国家各种礼节礼仪不断完善,出现了祭祀不同对象以及区分身份贵贱的专用礼器。

 

玉礼器通赏分为六器。按《周礼》中记载:“以苍壁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故知六器分别是壁、琮、圭、璋、琥、璜。在这其中,除琥这种礼器我们目前已无法考定其原始面目究竟如何之外,其余五种礼器均有实物出土,在我们的资料库内,大家可以仔细欣赏研究。

 

古人对礼器使用者的等级十分讲究,是有严格的次序的。人们所熟悉的“问鼎”之典故,说的是公元前606年春时,楚庄王伐陆浑之戎,观兵于周郊,问周宪王瑜九鼎之大小轻重。这被当时人们认为是大不敬,以下犯上,有夺取王位之意。因此王公贵族必须按身份佩带不同类型、不同尺寸的礼器。在《周礼?大宗伯》中,对储侯所执之象征身份的信物有详细的规定:“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毂壁,男执蒲壁。”其中镇圭长一尺二寸,桓圭长九寸,信圭长七寸,躬圭长七寸或五寸。这四种圭加上刻有毂纹的壁和刻有蒲纹的壁就合称六瑞。
当然除了这六器六瑞之外,还有其它一些礼器与符节器,如环等等。为了分类的简明清晰,我们就把这其它的器型归纳入玉用具一栏之中而不在这里讨论了。

 

玉冥器概述

 

其实许多上古流传下来的玉器均是陪葬品,从广义上来讲都是玉冥器。在先秦时玉器是权力、财富、身份的象征,只有权贵人物如族长、巫师等人才有资格佩带各式的玉器,而在这些人死去时则往往都把这些生前所佩带的饰物带入坟墓,这就是玉冥器了。真正意义上的玉冥器出现在周至汉这一段时期,当时人们相信以玉器堵塞死者的各个窍穴,能阻止真神出窍,元阳外泄,故我们看到此一时期的墓葬出现大量的金缕玉衣、玉窍塞、玉璧板等等。其中最著名并有代表意义的应属广州南越玉墓出土的大批玉冥器了。由于这些玉器是专门为死者特做的(比如玉冥器所用的玉块或玉琮往往多切一刀,以示与实用物之区别),故这才是真正意义的玉冥器了。

 

自汉以后,厚葬之风渐渐收敛,此后专门用于敛葬的玉器也渐为少见,而大多的以死者生前所用的部份实用器物培葬了。通常专用的玉冥器计有各种玉窍塞,如口含的玉、蝉、玉耳塞、玉眼盖等。此外还有死者手中所握之玉猪,背后及胸前所垫盖的玉璧板等。

 

由于玉冥器常年埋藏于泥土里,各种矿物质不断的对其产生沁渗、腐蚀,因此出土的玉冥器往往已失去原玉石的质感而呈现出不同的钙化,这就是行家们所说的“生坑”玉。经过玩家的盘玩,时间久了“生坑”就会变成“熟坑”,这时古玉器就会显示出美丽的沁色如“血沁”、“黑漆古”、“水银沁”、“鸡骨白”等等。有无“沁色”,“沁色”的位置及形成机理也是我们判断一件古玉真伪的重要依据之一。

 

玉配饰概述

 

玉佩饰的出现恐怕要追述到上古时候了。我们相信最早出现的玉器应该是各类玉矿石制作的工具。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之中人们发现玉矿石有漂亮的外表及温润的质地,于是就用其来做装饰物比如玉璜、玉串珠、玉组件等。这些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已经出现了,这些也就是最早的玉佩饰了。随着社会阶层阶级的出现,玉器渐渐为族群里的权贵人物所垄断专有,这时玉佩饰的含义就有所改变:它不再单纯地是一种装饰器,而是成为权力、财富的象征。如红山文化玉龙、玉熊,良渚文化玉琮,玉柱型器等等都应归入这个范畴。到战国及汉代时,由于玉矿石来源更为广泛,而且人们加工玉矿石的技艺也大大体高了,使得玉器大大普及,使用范围更加拓广。

 

中国宋代是一个手工业和工商业空前发展兴盛的时代,国富民强,文化发达。民间用玉也较前朝为盛,大量出现各种玉佩饰,玉用器。两宋玉器承袭两宋画风,通常画面构图复杂,多层次,形神兼备,有浓厚绘画趣味,文人情趣甚浓。佩饰分为玉束带、玉佩,用具有玉辂,玉磬,礼器有玉圭、玉册等等。内廷专设有玉作,玉料由西域诸国进贡。

 

明清是另一个玉文化繁荣的时代,这时民间盛行佩带各种玉佩饰。有钱的人上到帽檐前饰,中至玉腰牌,玉挂件,下至玉鞋扣,几乎全身上下都是玉。一般平民百姓也常会带个玉手镯、玉耳环,玉扳指等。所用玉料大多为青玉、白玉、青白玉等。其中特别以产于新疆和田的羊脂白玉最为名贵,黄玉也同样价值不菲。翡翠也是在清早期流入中国的。但由于翡翠石料一般较为细小,所以多用来做接口,耳环等小件器。我们现今看到的大部分玉佩饰都是明清两代的产物。玉佩饰的出现恐怕要追述到上古时候了。我们相信最早出现的玉器应该是各类玉矿石制作的工具。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之中人们发现玉矿石有漂亮的外表及温润的质地,于是就用其来做装饰物比如玉璜、玉串珠、玉组件等。这些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已经出现了,这些也就是最早的玉佩饰了。随着社会阶层阶级的出现,玉器渐渐为族群里的权贵人物所垄断专有,这时玉佩饰的含义就有所改变:它不再单纯地是一种装饰器,而是成为权力、财富的象征。如红山文化玉龙、玉熊,良渚文化玉琮,玉柱型器等等都应归入这个范畴。到战国及汉代时,由于玉矿石来源更为广泛,而且人们加工玉矿石的技艺也大大体高了,使得玉器大大普及,使用范围更加拓广。

 

中国宋代是一个手工业和工商业空前发展兴盛的时代,国富民强,文化发达。民间用玉也较前朝为盛,大量出现各种玉佩饰,玉用器。两宋玉器承袭两宋画风,通常画面构图复杂,多层次,形神兼备,有浓厚绘画趣味,文人情趣甚浓。佩饰分为玉束带、玉佩,用具有玉辂,玉磬,礼器有玉圭、玉册等等。内廷专设有玉作,玉料由西域诸国进贡。

 

明清是另一个玉文化繁荣的时代,这时民间盛行佩带各种玉佩饰。有钱的人上到帽檐前饰,中至玉腰牌,玉挂件,下至玉鞋扣,几乎全身上下都是玉。一般平民百姓也常会带个玉手镯、玉耳环,玉扳指等。所用玉料大多为青玉、白玉、青白玉等。其中特别以产于新疆和田的羊脂白玉最为名贵,黄玉也同样价值不菲。翡翠也是在清早期流入中国的。但由于翡翠石料一般较为细小,所以多用来做接口,耳环等小件器。我们现今看到的大部分玉佩饰都是明清两代的产物。

 

玉摆件概述

 

玉摆饰出现大体自宋以降而盛于明清两朝。这主要得益于玉矿石的来源拓广了,而且手工业加工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对坚硬的玉矿石作更加精细、快捷的加工。明代的玉摆饰较为细小,多以文人玩物为主,如秋山图、玉山子、人物雕像、小动物等。所用玉料多为青玉、青白玉及黄王,也有使用其它杂玉料的,如南玉,汉白玉等,其艺术性及价值不及上述好玉料。

 

清代出现了大型的玉摆饰,其做工也更加复杂精细。民间用玉器以两江产量最多也最精。清朝最负盛名的碾玉中心是苏州专诸巷,苏州玉器精致秀媚,内廷玉匠也多来自该地。扬州玉作豪放劲健,特别善于碾琢几千斤甚至上万斤重的特大件玉器。此时的玉器多以传流故事为题材进行艺术加工,如人们熟悉的八仙过海、群仙祝寿、携琴仿友、十八学士登瀛洲等等。其至出现了以整块石料雕刻的巨型摆件,如龙船、秋山行旅图等等。《大禹治水图玉山》是这一时期特大玉摆饰的代表作。清代玉工善于借鉴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的成就,集阴线、阳线、平凸、隐起、镂空、俏色等多种传统做工及历代的艺术风格之大成,又吸收了外来艺术影响并加以揉合变通,创造与发展了工艺性、装饰性极强的玉器工艺,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和较高的艺术造诣。小型玉摆饰大多独出心裁,以留皮巧雕取胜。清代重白玉,尤尚羊脂白玉,黄玉极少。

 

玉用具概述

 

在中国玉文化的最早期,几乎所有的玉器均是以玉用具的形式存在。这是符合历史及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玉矿石本身就是在旧石器时期,人类的祖先在制作简单粗糙的石制工具时意外发现的。由于玉矿石坚硬度较高(通常达到四级以上),可以用之来加工其它的石料,所以我们看到最原始的玉器,通常都是这些加工工具的工具,如砍砸器、石斧、石钺、石刀等。到了新石器时期,一些相对较为精细的玉工具出现了,如玉针、玉扣等等,显示当时的玉石加工技术已经进步了,所使用的加工工具也进步了。这为日后装饰玉器的迅猛发展奠定了基础。

 

夏、商、周三朝以降及至汉唐,玉器基本上是以各种礼器及装饰器的形式出现的,因为此时玉器已被统治阶级所垄断,专门用于祭祀、配饰而用,也有数量并不多的玉用具。在皇家用玉中有各种玉制高足杯、角形杯、带托高足杯、盒、枕、带钩、印章等。还有一些特例,比如玉带钩,玉剑挂,玉剑隧等,既是玉佩饰,又有玉用具的功能。民间因玉料难寻而且价格不菲而少见各类玉制品,偶尔可见到小型的玉质印章传世。直到明清时,因玉料来源扩展及加工技艺的发展,玉器大为普及,民间用玉也十分盛行。此一时期无论宫廷还是民间,都出现了许多玉制日用器具,如各种玉制壶、碗、盏等。也有文人墨客使用玉制的文房用具,如玉水洗、玉镇纸等。十分有趣地是我们还可以看到这一时期的玉砚台。殊不知玉之质刚硬且细腻,本不宜制砚,也不知道这是哪位老兄异想天开之作了。



作者:lexxus8888 来源:百度文库 2010/8/8
最新新闻
  • [2025/4/27]程十发的书法
  • [2025/4/10]思想入脑 榜样在心——上海市收藏协会党支...
  • [2025/4/9]明前清茶忆故人
  • [2025/4/3]第二十届晋陕豫苏艺术品博览交流大会暨山西...
  • 返回首页
    本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 后台管理
    上海市收藏协会  赞助支持单位:上海静安书画院
    备案号:沪ICP备17009275号-1   Email:7979sh@163.com
    联系电话:021-62157656-808 021-62583256
    技术支持:上海筑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