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美景书屋藏瓷赏析
中国社会经过清初的急剧变化,到康熙时期逐步稳定,社会经济稳步发展,开始进入我国封建社会晚期的“康,雍,乾盛世”。与此相适应,我国瓷业生产到康熙时期也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康熙青花瓷器同样达到一个历史新的高峰。经学者和专家研究,把康熙青花分为早,中,晚三期。在此我不能作详尽介绍,只能从总体上作简要介绍,并以相应实物说明。康熙青花瓷器的主要特征如下:
造型:整体风格是挺拔浑厚,富有清代前期社会政治经济繁荣的时代特征。
胎:康熙朝瓷胎是我国陶瓷史上最好的,细腻洁白,纯净无暇,俗称“糯米胎”。因为胎质细密,胎体的比重大,尽管胎体很薄的器物,上手感觉分量较重。这是总的特征,如果细分起来,则前期较为粗厚,中期精细,后期最为细腻。
釉:釉面总的讲是光润细腻,和精细的胎相得益彰。细分起来,又有所不同:早期白中泛青,肥厚细润,多酱釉口;中期有粉白和浆白两种,显得光亮;晚期以粉白为主,釉层较薄。中晚期釉面“紧皮亮釉”特征明显。
器型:康熙朝历时61年,青花瓷器的器型异常丰富,以花觚,各式罐,各式瓶,笔筒等最具特色。总体上,官窑多小件,民窑多大件。康熙青花民窑多有精细成功之作,反映了康熙时期整个制瓷水平都非常高。
纹饰:主要有龙,风,梅,竹,花卉鸟兽,历史人物故事,书法等。“刀马人”的战斗画面,《兰亭序》等著名诗文书于瓷器上作装饰,为一大特色,影响深远。
青花:主要是浙料,也是当时国内最好的青料,色泽鲜艳,莹澈明亮。康熙青花瓷的装饰艺术是我国青花瓷水平最高的,誉称“青花五彩”,“料分五色”。画面青花层次色泽变化分明,有丰富的层次,立体感强,明净清朗,其艺术性大大超过元,明青花。
工艺:康熙时期,无论官窑还是民窑,工艺都十分讲究,制作规整,修坯精细,器足形式多样,器底多上釉,民窑器足底隐现跳刀痕。
款识;前期多书青花“大明成化年制”,双圈款,堂名款等,中后期官窑多书“大清康熙年制”,民窑多双圈款和堂名款,花押款等。

清康熙 青花四妃十六子人物纹罐
高22.5厘米 腹径22.5厘米
此罐直口,圆形腹,浅圈足,底白釉无款。器型古朴高雅,胎质细白坚致,口足露胎处呈浅酱色釉。制作规整精致。
此罐形制为康熙瓷器中多见,主要被用作药罐。此罐器外四周精绘传统图案中的“四妃十六子”。这种吉祥文饰在清初瓷器上十分流行,为康熙传统经典文饰之一。青花画法也是康熙时最典型的渲染画法即“青花五彩”,浓淡相间,层次分明,青花色泽青翠浓艳,胎体坚致细白,系标准糯米胎,“紧皮亮釉”特征明显。人物绘画精美传神,妃子清秀淑雅、风韵美丽,孩子活泼可爱,情趣盎然,树石栏杆花草描绘简略流畅。集聚和表现了康熙中早期青花瓷的主要特征,为康熙中早期民窑的精品力作。
四妃十六子典故语出宋高承《饰物纪原—帝王后妃—四妃》中:“三代(夏商周三代)有夫人而无妃号,汉有贵人,魏始置妃,此夫人号妃之始也。唐初皇后而降,有贵、淑、德、贤,是为四妃也。”十六子为十六相或十六族的引申,指古代传说中的高阳氏的后代八恺和高辛氏的后代八元。此为舜向尧推荐的十六贤臣,故古有大功,皆赐姓氏,故称十六族,也称十六相。此纹饰有吉祥寓意,象征着望子成龙,妻贤子孝。抒发了古人对人丁兴旺,幸福安康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作者:收藏协会法律顾问:李欣 2010/6/21
|